7月11-12日,“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理论、实践与研究”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60多位英语教师参加了本届研修班。
本届研修班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上海外教社教育培训中心、《外语界》编辑部共同协办。
高校外语教育的新起点
开班仪式上,首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秘书长致辞,姜秘书长表示,2021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构建。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承载高等教育使命的教师,需要适应形势变化而变化,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当今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姜恩来秘书长
2014年,上海率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并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学理念。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明确指示。姜恩来秘书长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校外语教育站上了新的起点,高校外语教育在新时代需要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责任。
随后,姜恩来秘书长结合本届研修班的主题,就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谈了四点建议:第一,要打造政治素质高、文化素养好的教师队伍;第二,要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立多维联动机制;第三,拓宽外语教育渠道,形成立体育人模式;第四,要建构符合外语教学特征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最后,姜恩来秘书长表示,期盼参加研修的学员们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成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者和成就者。
建党百年召开研修班的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副校长在致辞时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样重要且关键的时间节点,举办本次“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高级研修班,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
上海外国语大学
查明建副校长
查明建副校长介绍道,上外作为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推进高等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响应时代的号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上外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做在实处。具体而言,上外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法探索、三进教材编写等多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外在培养扎根中华大地,具有世界眼光,融合语言能力、学科专业能力以及国际传播话语能力的卓越国际化人才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查明建副校长希望,借本次研修班,与研修班学员分享;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彼此分享心得、经验,相互学习,共同精进。
外语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和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做题为“外语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和实践”的主旨报告。姜锋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外语教育历史和政策以及马克思语言哲学观等维度描绘外语课程思政的历史背景,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目标”阐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并分享了上外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姜锋书记
报告开头,姜锋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外语教育历程,指出外语教育创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端,是中国共产党探求革命救国道路、建设新中国、争取国际支持的直接路径,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风向标,为实现小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一论述为学员们认识并理解外语课程思政打开了历史视野、理念视野和世界视野。
姜锋援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语言和意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论述,引申出“语言不只是震动着的空气层和声音,语言离不开思想、观念、意识和情感”“语言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积累,是既为本国存在也为他国存在的现实意识”等观点,指出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知识的工具,更是价值观的载体,提出(外)语言学习应该从现象学习进入本质学习,外语课程要将其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和价值观融汇一体,外语课程思政是外语课程本身的应有之义,是外语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周恩来总理的“三个基本功”,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以及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论述,姜锋梳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外语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提出“外语是国家大事”“外语能力以及对外话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内涵之一”,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一定是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于培养具备参与全球不同领域治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报告最后,姜锋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分享了上外2014年以来探索的外语课程思政经验和做法,提出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充分利用“外语红利”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将外语和思政深度融合,联通中国与世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外语课程思政,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话语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与实施框架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带来了题为“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与实施框架”的主旨演讲。
★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教授
她首先回顾了课程思政的历史沿革,并对课程思政的教育部文件进行了梳理。
文秋芳教授指出,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日常交往、教师行为示范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程各个环节,致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文秋芳教授分析认为,应当包含“内容”“管理”“评价”“教师言行”等四个维度。其中,“内容”的主要任务在于挖掘育人元素、精心设计教案,并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规章制度,发挥骨干作用,关键策略则在于依规管理,并适时表扬/批评;“评价”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新评价体系,关键策略则是“显性化评价过程中思政元素”。在教师言行方面,教师则要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完善自我修养,并且言传身教、严慈相济。
在题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演讲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本质在于育人:培根筑魂,启智润心。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上海外国语大学
梅德明教授
从国际参照的角度而言,梅德明教授引述《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PISA2018)表示,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相互关联且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他们应当学会和来自不同领域、文化、价值体系的人们合作,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即全球胜任力。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玉社长
高校外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提炼与建设
在7月11日下午以“实践探索:教师、课程与课堂”为主题的主旨报告环节中,华中科技大学的徐锦芬教授带来了题为“高校外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提炼与建设”的演讲。徐锦芬教授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全方位思政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属性,发挥其独特优势。外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增强思政教学素养。课程思政的“弹性”属性意味着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将思政隐性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
★
华中科技大学
徐锦芬教授
徐锦芬教授表示,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教材建设直接关乎教学改革的推进。外语教材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决定了不可忽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当明晰德育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
此外,徐锦芬教授还对外语课程教材思政活动设计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外语课程教材思政内容提炼与建设亟待关注的问题。
★
上海外国语大学
肖维青教授
肖维青教授介绍道,西方教育也有values education,并引述指出德育教育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政治素质教育,而应该是包含了政治素质的综合素质教育。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
在演讲的过程中,肖维青教授通过图文、视频等丰富的形式分享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经验,并鼓励外语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
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孙亚教授与南京大学的何宁教授分别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和英语专业方向课程为例,介绍了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
孙亚教授指出,当前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共性问题包含:教学理念狭隘,理解不够充分;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整体性,以及思政教学方式单一化。之后,孙亚教授介绍了《综合商务英语》的课程思政依据及课程思政体系。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孙亚教授
通过选文的课程思政案例分析,孙亚教授总结道,课程思政的依据在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课程设计方面包含“认知介入+选择性输入”“基于用法+输入促成”“交际核心+输出驱动”;课程思政目标包含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路径则包括由己及国、内外并重和知往观来。
何宁教授则从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路径及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新文科的关键词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学科交叉融合、中国实践及国际视野。就英语专业创新而言,包含专业内涵拓展、教学体系更新、多维能力培养及教学方式融合。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观念,并结合专业学习与价值观教育。
★
南京大学
何宁教授
何宁教授还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讲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文本敏感性,强化学生的批评意识,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学比较视角,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研究性。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
复旦大学的吴晓真副教授以大学英语综合课为例,讲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她首先介绍了对于“课程思政”一词的不同翻译,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个词有效地向世界传播。吴晓真副教授指出,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
★
复旦大学
吴晓真副教授
对于学习外语的原因,吴晓真副教授认为,一是学习其他的文化,二展现中国的文化,而这也在吴晓真副教授参与主编的“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中得以体现。该教程新增若干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和改革开放成就的单元和语篇;Pre-reading task和Comprehensive Language Practice部分选用与中国相关视频材料,充分支持课程思政的开展;全面梳理练习,嵌入思政内容;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
大学英语教师育人素养与课程思政
7月12日上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喜华教授就“大学英语教师育人素养与课程思政”发表了演讲。张喜华教授指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首次提出大学英语教师的“五大素养”,即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其中育人素养是核心。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张喜华教授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育人素养内涵,张喜华教授认为,育人素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五大素养之核心: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勇挑思政教育的重担。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大学英语教师育人素养的五大内涵则包含政治意识、责任和使命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新文科视域下的跨文化
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红玲教授以“新文科视域下的跨文化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张红玲教授指出,跨文化外语教育的本质是跨文化教育;将外语语言能力的教学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必由之路,符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外语教育对接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跨文化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包括成为全球公民、国家栋梁、社会参与以及个人发展。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红玲教授
张红玲教授还介绍了跨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模型、教学建议与方法,以及跨文化教学主要内容。她以《大学跨文化英语综合教程》、单元跨文化教学、“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为例,介绍了跨文化教学活动设计。
思政育人与外语在线课程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以“思政育人与外语在线课程建设”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新时代外语教育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从系统视角看外语课程思政,才能做好课程建设。接下来,胡杰辉教授分别从教育政策视角、外语学科视角以及课程理论视角,对于思政育人系统观予以把握。
★
电子科技大学
胡杰辉教授
就构建在线课程生态链而言,胡杰辉教授指出,在线课程更应该坚持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建设需要跳出资源建设的藩篱,走向系统的学习设计;在线课程不仅仅是在线资源学习,而具有“技术媒体观”“认知工具观”“技术生态观”这技术三观。此外,在线教学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一次迭代都是生态平衡重建的过程。
平行论坛:专题报告与教师工作坊
7月12日下午,共有四场平行论坛举办。其中,平行论坛一、二的主题为“专题报告: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与案例展示”;平行论坛三、四的主题为“教师工作坊:合作研究与教学资源开发”。
在以“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学设计”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孙珊珊副教授介绍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和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张翼教授分享了该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学设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海颖教授讲述了《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宋红波教授介绍了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江西农业大学肖友群教授、吴伟萍教授就“用英语讲好中国农业故事:我思与我行”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湖北师范大学刘敏副教授团队则介绍了国家级一流金课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展示。该平行论坛的主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担任。
★
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欣教授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孙珊珊副教授
★
南京大学
张翼教授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冯海颖教授
★
武汉科技大学
宋红波教授
★
江西农业大学
肖友群教授
★
江西农业大学
吴伟萍教授
★
湖北师范大学
刘敏副教授
在另一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学设计”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复旦大学万江波教授以该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介绍了“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英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思政建设路径与实施;四川大学黄丽君副教授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打造有温度的通识育人课堂”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湖南大学稂建中教授则讲述了该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北京邮电大学陈真真副教授以“构建教学与实践‘双规并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为题,介绍了该校的实践探索;河南大学关合凤教授分享了“育人有道·润物无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大连外国语大学秦丽莉教授则介绍了大学外语第二、三课堂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探索。该平行论坛的主席为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
★
湖南大学
刘正光教授
★
复旦大学
万江波教授
★
四川大学
黄丽君副教授
★
湖南大学
稂建中教授
★
北京邮电大学
陈真真副教授
★
河南大学
关合凤教授
★
大连外国语大学
秦丽莉教授
在平行论坛三、四的两场教师工作坊上,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雷鹏飞教授展示了面向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研究与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赵璧博士、庄驰原博士则分享了外语教学中思政育人教学素材选择及案例设计与使用,其中包含课程思政微课与慕课的制作与展示。
★
华中科技大学
徐锦芬教授
★
安徽理工大学
雷鹏飞教授
★
上海外国语大学
肖维青教授
★
上海外国语大学
赵璧博士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庄驰原博士
之后,平行论坛的主席就论坛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教培中心副主任陈先奎博士主持了结业典礼,陈博士以“review, reflection, re-engagement(回顾、反思与再出发)”为题,对于高级研修班进行了回顾,同时陈博士代表协办单位对于嘉宾和学员代表表达了感谢、感佩和感恩,最后勉励大家将所学、所思、所悟、所获付诸实践惠及学子,共同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两天的学习时光里,来自各高校的外语教师们通过学习、交流和互动,从理论、实践与研究的不同角度,对于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收获了智慧与启迪。
发布者:张红玲,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b.ecolearning.cn/archives/2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