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记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庆

640-360

2021年10月2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值成立15周年庆贺之际,以“新形势下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题,举办学术研讨会及国际期刊发布仪式。来自海内外跨文化研究及传播领域专家汇聚一堂,通过网络发言或亲临现场,以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道。

主旨演讲

640-361

大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致贺词,姜书记历陈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15载蓬勃发展,充分肯定了中心所取得的成就,褒扬了中心在奋斗历程中展现出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并对其未来在跨学科和国际传播领域的前景加以展望。伴随着热烈掌声,海内外学者网络致辞、跨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期刊发布仪式及主旨演讲环节依次拉开帷幕。

超越跨文化传播误区,构建国际传播新体系

孟建

640-362

国新办新闻发布评估组(复旦组)组长、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孟建教授在题为“跨文化传播的理念超越与体系建构”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531”重要讲话后,我国进入全面构建国际传播新体系的新局面,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体系建构需要兼及的七个方面:确立我国跨文化传播议题的主体性、建构我国跨文化传播议题的整体框架、创设我国跨文化传播议题的叙事技巧、搭建跨文化传播的全媒体矩阵、设计跨文化传播的立体管道、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注重跨文化传播的国际合作。

在新概念、新范畴、新视野下推进跨文化传播研究

姜飞

640-363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而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灵魂拷问”为题,讨论了现今从事跨文化传播的焦虑局面。姜教授从国际传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谈起,提出了去边界、去文化、去主体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即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而传播上,汇聚多学科智慧,用体制化的、中国特色的方法解决非体制性问题。

把握全球传播机遇,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吴瑛

640-364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吴瑛教授围绕“文化强国建设与精准化国际传播”这一主题,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切入,探讨了四个影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与精准化国际传播的现实问题:复杂的国内外文化思潮和跨文化冲突、中国文化产品结构的失衡性、中国文化传播主体的单一性、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解读的片面性。吴教授以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为例,着力阐述了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机遇,指出文化强国建设与精准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借助跨文化交际研究,助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张红玲

640-366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红玲教授以“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题,从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跨文化研究主要视角、上外跨文化研究实践三个角度发表讲话。张教授介绍了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的四个历史进程及学科面貌,讲述了跨文化研究的四个主要视角及其相关研究问题。她认为,跨文化沟通需要站在受众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沟通,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价值在于探索如何挖掘民间潜能,以个体叙事演绎国家故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能力建设,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跨文化研究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使命。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继续潜心钻研,力求打造中国的跨文化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助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张教授如是总结。

圆桌论坛

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们就“精准化国际传播”和“多元化人文交流”两大议题分享了精彩的学术观点。

圆桌论坛上半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们就“精准化国际传播”畅所欲言。议题围绕着分层传播、话语叙事等传播实践展开,从宏观视角探讨国际传播如何实现精准化诉求,从而有效促进国家形象传播,加强中国话语建设。

其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基于高校国际传播实践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阐述了国际传播的三种叙事实践:全球叙事、跨文化叙事、融文化叙事。他从中国青年工作室(China Youth,简称“CY”)的案例谈起,提出以“用语言消除隔阂,用文化沟通世界”的融文化叙事培养人人参与的自主意识。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相德宝分享了基于文明圈层和道德基础理论的精准国际传播研究成果,强调道德基础和文化价值观是国际话语、国际传播的内核,提出精准传播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完成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教授就中国形象中的“一带一路”形象、政党形象和企业形象遭遇的空前挑战展开,谈论了在国际传播中做到中国形象的一体化、精准化传播的重要性。她认为,要回到学术找思路,构塑有深度的中国学术形象,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丝路学术共同体,彰显 “学术中国”力量。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王玲宁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汤蓓副研究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胡春春副教授也做了精彩发言,从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协同培养,健康及公共卫生治理,中国话语的结构性与现代性哲学视角等探讨了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迫切性与可行性。

640-365

论坛下半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迟若冰副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们就“多元化人文交流”进行发言。议题结合具体研究案例,探讨跨文化研究视角下的跨学科合作如何提升中外人文交流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俊教授从文明交往互鉴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对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四点认识,提出从中国视角出发,以文明交往互鉴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王广大教授分享了以共同体为方法论,讲好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故事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张晓佳副研究员基于上外外国专家的访谈,总结了现在外国专家在疫情后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些充满矛盾悖论的现象和问题,总结了外国专家建构日常生活仪式,适应流动性生活方法与策略。此外,西南财经大学邓一恒教授还从中国企业走出去为视角,分享了中国跨国企业内部的跨文化适应和冲突管理的研究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研究员则从翻译和跨文化结合的角度谈论了翻译隐喻与富语境文化沟通的研究,指出翻译应从多维度、全方位视角考虑,对文化沟通和国际传播具有很大启发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庆福副教授以孙书云中国题材纪录片为例,分享了基于对话理论的纪录片中国话语建构研究成果,认为从不同话语的对话中实现中国故事真实讲述,呈现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可能性。

参会心得

热烈的跨学科学术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令现场观摩的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硕博士志愿者们深受启发。

“有幸参与中心十五周年庆。正如姜锋书记在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大学应该多关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身为青年一代,生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努力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立足现实,紧跟时代,放眼世界,学以致用。”
“‘交际’与‘传播’是在中国语境下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communication’的解读,多位名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上对于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从哪来、到哪去从多个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作为一名跨文化交际的新生,我看到了未来跨文化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也为今后的科研生活加满了动力。”
640-366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15载征程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继续秉承发展学科、旨在育人的教学理念,携手海内外多学科专家学者实现跨学科融合,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跨文化研究,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

发布者:张红玲,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lib.ecolearning.cn/archives/23308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7月28日 下午12:24
下一篇 2022年1月28日 下午3:28

关联资源